早期閱讀和智能服務在中國,在世界都是大有可為的,我一直看好它們的未來,不管AI會與人共生,還是作為一個輔助而存在。我不知道未來在什么時間,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,但至少我們這些兒童閱讀和教育領域的同行者們,需要用早期閱讀與科學育兒的視角去觀察,思考和批判,要做理智型的人工智能的領讀者,為我們的未來負責。
做清醒的閱讀推廣人
我是一個圖書館員,一個閱讀推廣人,所以我特別理解所有同道者的艱辛,特別悠貝作為在親子閱讀行業堅守十年的創業企業,非常難得,在這里我以同行的名義向悠貝人致敬。
我經常說:我們既要低頭走路,還要抬頭看天,更重要的,我們還要回過頭來看看走過的路。意思是說,在社會快速轉型的今天,我們要做一個清醒的同道人——閱讀推廣人。
我們要研讀圖書館史,閱讀史,教育史,童書史和兒童文學史,我們要關注我們這100多年走過來的路,同時也要關注未來要走什么樣的路,這樣我們才能做好當下的兒童閱讀。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《智能社會的早期閱讀》,就是我說的“抬頭看天”。
如今,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到社會的很多行業,很多領域,包括我們的家庭,幼教和兒童閱讀領域。比如,現在很多酒店、商場、博物館,圖書館都會有智能機器人,他們用人類的方式跟我們互動。這樣的場景到處都是,中國這一輪人工智能創新,是領先世界的。
在淘寶上檢索“人工智能早教機器人”,得到幾千個回復,而且這些產品的成交量,僅2月份一個月就有幾千例,據說全行業2018年達到了百萬級的出貨量。在AI在早教領域日漸普及的大潮中,作為專業的兒童閱讀推廣人,我們的態度是什么?面對“人工智能”進入兒童早期閱讀領域,我們該如何應對?
人工智能對兒童的影響有待觀察
2017年,一個美國的機器人公司推出了美國的第一個兒童機器人產品??梢唤洶l布上市公告,就有專業機構提出了質疑,說他們收集了15000個簽名,建議產品終止銷售,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對兒童的成長是否會帶來積極的影響。
無獨有偶,2018年大家知道,亞馬遜有一個機器人叫做Echo,Echo出了一個兒童版——Echo Kids。當它要上市的時候,同樣面對著專業機構的質疑,后來被推遲上市。這些是美國同行的觀點和評論,那么在中國,我們要如何應對?如何引領人工智能應用和服務,正確地進入到兒童教育的細分市場呢?
調查顯示,我們的家長很多都會買來早教機器人給孩子用。我們的孩子也樂此不疲地天天玩,而究竟是什么樣的“人”在為孩子服務呢?誰在為孩子“守門”呢?我在國內找到了30多款智能早教產品,我把它們叫"新生”的早教機器人們,有“獨生子,雙胞胎,多胞胎”,都自稱是智能機器人,其實功能都大同小異。
這些早教機器人對兒童心智的發展需要質疑,有待觀察。某種意義來說,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孩子,它的智商還處于弱智階段。如果為自己的孩子請保姆,誰會請一個孩子當自己孩子的保姆?沒有人會做這樣的事情,所以買早教機器人的時候,要好好想想了。
莫讓人工智能產品代替親子互動
如果你家孩子的房間里有機器人,你家的孩子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可能是“小度”,而不是爸爸,也不是媽媽!因為在我們與智能陪伴機器人的互動中,“小度”是高頻詞。毋庸置疑,在這種環境里,孩子首先學會的詞語將是“小度小度”。
現在,智能音箱很多,有一種說法叫百箱大戰。在商戰中,誰替我們的孩子和家長負責呢?美國的一個教育專家發表一個觀點,他說,早教機器人有三宗罪,第一,泄露兒童的數據;第二,阻礙兒童的認知發展;第三,破壞兒童的社會適應性。
1997年的時候,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,他創立了社會學習理論,這個理論對后面的心理學影響很深——他認為兒童的學習靠觀察和模仿。這個理論就影響了很多社會心理學的細分領域。
過去五六十年,兒童媒介發生了三次重要的革命,第一次是從傳統的紙媒過渡到了影視,第二次是從影視過渡到了互聯網,現在是第三次,正在從互聯網過渡到智能媒介,并以智能機器人為主的媒介。每一次媒介的革命對兒童的認知發展都帶來了影響。我們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,家長擔心會影響孩子的視力,影響他的語言發展和社會化程度,這種擔心也來自互聯網和網絡游戲?,F在機器人來了,我們仍要注意這樣的問題。
環境因素對于兒童認知發展非常重要,現在北美已經開始關注兒童智能應用對于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,可是我們國內的心理學界,腦科學,包括行為科學,甚至教育學還沒有開始這些研究。其實,這些都是非?;A的研究,我認為很重要。
美國有這樣尖銳的聲音,MIT有一個教授表示,我們的孩子已經淹沒到了智能設備當中,無論是智能手機,智能電視,還是智能機器人。他說這些智能產品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發展,而這恰恰是社會化很重要的維度。因為智能產品阻礙孩子的社交,所以他的結論是,孩子們不需要人工智能的助手。
另一個機構,CCFC,他們認為人工智能不僅帶來數據隱私問題,同時對孩子的情商發展也有影響。因為孩子的情商發展主要靠人與人的交流,面對面的互動,我認為這些都是比較傳統和保守的觀點,我自己也有類似的觀點,我曾經發表過文章《別讓聽書傷了孩子的眼睛》,那是針對只給孩子聽繪本故事,不給孩子看繪本的現象提出的。我認為,繪本是視覺的,如果只讓孩子聽繪本的文字、音頻,而不讓他看書,就相當于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電影院,把他的眼睛蒙上讓他聽電影,就是這樣的體驗。
現在,國內的智能終端里出現了這樣的機器人,除了是一個普通的智能機器人,它還帶一個攝像頭,這個攝像頭可以讀繪本中的畫面,你打開一頁畫面它就會把頁面上的文字變成聲音。注意了,如果這個畫面上沒有文字,它也會編一段文字讀出來!無字頁面也能讀出來。注意了,如果無字繪本也能讀出來,它就已經不是在講故事了,而是在翻譯,它就是翻譯機,而不是朗讀機。大家都知道繪本圖畫的重要性,讀圖也是閱讀行為。視覺閱讀也是閱讀,視覺本身還是思維呢!
人工智能無法替代親子陪伴
早教機器人畢竟不是人,它無法替代父母的親子陪伴。這次會議的主題是“陪伴成長”,我認為“陪伴”兩個字選得非常好,而且我們要一直陪伴下去,以肉身陪伴我們的下一代。不要讓AI剝奪了家長陪伴的權利。
無論出于什么考慮,其實有很多家庭已經購買了早教機器人,家長們信任這個機器人,孩子也信任這個機器人。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這個機器人會說出什么話來,帶著你的孩子往哪里走。機器人本身沒有情感,也沒有價值觀。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和觀察。
當然,技術上它可以完善和發展,但是,我們就完全拒絕嗎?我的觀點不是拒絕,我一開始就說了,我們要抬頭看天?;谌斯ぶ悄艿拈喿x服務將是剛需,它存在的樣態是值得研究和規范的。AI也許比我們自己更懂我們,甚至比我們每一個家長更懂孩子。
一開始我就說了,你會給自己的孩子請另外一個孩子當保姆嗎?我想不會。但反過來想,所有的保姆都是自己家在互動中培訓、培養出來的,同樣AI機器人也需要培訓和培養,盡管它現在還是一個兒童,而我們的孩子也是一個兒童,這兩個兒童可以一起成長。
早期閱讀的智能服務在中國,在世界都是大有可為的,我一直看好它的未來,不管它會與人共生,還是作為一個輔助而存在。也許在將來會有更智能化的產品,更智能化的工具手段,我不知道會在什么時間,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,但至少我們這些在閱讀推廣領域同行業者,需要用閱讀視角作一個觀察者,思考者,還要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同行者。
最后我想說的是,讓AI助力我們的科學早教,這是我自己的想法,希望也是我們的目標,而且未來能夠實現。讓AI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,讓AI產生更甜蜜的陪伴,讓AI傳遞中國的文化,讓AI創造未來的價值。我們需要共同去創造,也許這應該是我們共同抬頭望向的不遠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