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考生在備考教育學發展階段時頗感人物眾多,每個人物也只是略知一二,考試總會考到沒有見過的思想內容和理論。本章詳細與大家分享戰國時期荀子的思想。
荀況,字卿,又叫孫卿,世稱荀子,戰國末期趙國人。先秦最后一位大師,也是先秦思想集大成者,是整個春秋戰國思想的理論總結者。長期居齊,曾是稷下學宮聲名顯赫、威望甚高的大學者,“三為祭酒”,成為學術首領;講學則“最為老師”。是公認的最有德望的先生。并被齊國君王授予“列大夫”頭銜。晚年又受到春申君(黃歇)邀請到了楚國,再任蘭陵令,后退而著書,終老蘭陵。
孟軻講王道,以德服人;法家主霸道,以力服人;荀況兩者雜而有之,是德與力的結合,王與霸的統一,這是荀況“仁義”學說的一大特點。但荀況未能為勤所接受,其著名弟子韓非,李斯與他分道揚鑣,直接幫助秦始皇統一了中國。
(一)“性惡論”與教育作用
荀況批評“性善論”未得到實際驗證,是一種無實用價值的理論,他認為“性惡論”更能說明問題。認為孟軻的根本錯誤在于不懂得“人的性偽之分”,把應屬于后天的“偽”的范疇的東西也鮭魚本然的人性了。而所謂人性就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。
“凡性者,天之就也,不可學,不可事。禮儀者,圣人之所生也,人之所學而能,所事而成者也。不可學、不可事而在人者,謂之性;可學而能,可失而成之在人者,謂之偽,是性偽之分也”
“偽”是與“性”相對的一個范疇?!皞巍笔侵溉藶?,是泛指一切通過人為的努力而使人發生的變化。荀況以為,孟軻所說的人性“善”,實際上是“偽”,而不是“性”。
(二)荀子的教育目的
荀子要求培養推行禮法的“賢能之士”,或者說具有儒家學者身份且長于治國理政的各級官僚。荀子將儒者劃分幾個層次,即俗儒、雅儒、大儒。俗儒,徒有其表,對“先王”之道,對《詩》《書》禮義知識教條誦讀,全不知其用,人格低下。雅儒,言行合禮義《詩》《書》的精神,面對未見問題能承認自己的無知,不自欺欺人,顯得光明坦蕩他們能使“千乘之國安”。大儒,最理想的人才,不僅知識廣博,而且能“以淺持博,以古持今,以一持萬”,以已知推知未知,自如地應對未聞見過的新事物、新問題,自如得治理好國家。(簡單來說,就是通曉古今的創新性人才)
(三)學習過程與思想方法
荀子說“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?!北磉_了學習過程中階段與過程的統一,以及學習的初級階段必然向高級階段發展,而學習的高級階段又必須依賴于初級階段的思想。荀況以為,聞、見、知、行每個階段都有充分的意義,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。
關于荀子,“性惡論”是教師招考中考察較多的知識點,希望大家結合孟軻思想進行對比記憶,識記效果會更好,理解更為透徹。